上海地摊网
标题:
媒体是否应少造些所谓的“地摊传奇”
[打印本页]
作者:
跑江湖
时间:
2013-2-28 04:57
标题:
媒体是否应少造些所谓的“地摊传奇”
如今,不少大学生都会选择在寒暑假兼职或创业,忠县拔山镇三新村的朱淑萍,就是其中之一。朱淑萍是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,她选择的创业是寒假卖炸烤。昨天,她给记者算了笔账,除去成本外,她这21天里净赚10000多元。(2月20日《重庆商报》)
近些年来,我们看新闻时常有种遍地是钱的错觉。经由媒体报道,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诸如“卖肉王子”“练摊帝”“最年轻CEO”等等各路牛人,似乎都在按照着同样的新闻模式被广泛传播,然后被人津津乐道。
这样的稿件,永远都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,句式一般大概是:某某某多少天赚了多少万。题目中的主语可以任意切换成“打工青年”“失足妇女”“大二学生”“辍学生”等等。这些现实社会当中的“屌丝”弱势群体,在传媒纸上却常常创造奇迹,令人振奋。
本来宣扬劳动致富、歌颂勤奋创业是大众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,无可厚非。但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放大、夸张,以至于让人看到新闻版以为是广告版,看到新闻稿以为是软文稿?
就拿重庆某报的这篇文章来说吧,阅读完标题,你肯定会一味地称赞这女孩真了不起,真厉害,然后被“骗过”。可仔细读完全文,你会发现一点都没有记者标题和导语里说的那么夸张。
让我来大致还原下这个故事。重庆某大二朱姓女生趁着寒假假期放弃休息,借来姑妈家的烧烤摊工具,和妹妹一起每天从早上六点摆摊到晚上十二点,不眠不休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工作,共赚到了一万七千多元,刨去成本净收入一万一千多元。
也就是说,她和妹妹一天工作18小时,这样一个月的工作时间,实际上是相当于一个人工作了三个月,两人加起来就是一共六个月。六个月赚了总共一万块钱,且烧烤摊的一套工具还是姑妈免费提供的。那这样看,你是否会觉得还好,正常了很多呢?
诚实劳动当然需要歌颂,但有些标题实在是取得有那么点耸人听闻,甚至不太负责任的意思。试想真有涉世未深的青年据此效仿辍学去卖烧烤去了,是否有所不妥呢?
我们在处理这类新闻的时候,又是否应该既从感情的角度,又秉持理性的态度,客观地去报道呢?就像这件事,事迹本身比数字更能打动人,报道却只是处处凸显数字。
细节比传奇动人,有时候真的如此。客观没什么不好。
欢迎光临 上海地摊网 (http://sh.exampx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