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地摊网LOGO

  • 13480748684
  • 上海哪里可以摆地摊 上海摊位交流群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25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媒体是否应少造些所谓的“地摊传奇”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3-2-28 04:57:2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如今,不少大学生都会选择在寒暑假兼职或创业,忠县拔山镇三新村的朱淑萍,就是其中之一。朱淑萍是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,她选择的创业是寒假卖炸烤。昨天,她给记者算了笔账,除去成本外,她这21天里净赚10000多元。(2月20日《重庆商报》)

  近些年来,我们看新闻时常有种遍地是钱的错觉。经由媒体报道,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诸如“卖肉王子”“练摊帝”“最年轻CEO”等等各路牛人,似乎都在按照着同样的新闻模式被广泛传播,然后被人津津乐道。

  这样的稿件,永远都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,句式一般大概是:某某某多少天赚了多少万。题目中的主语可以任意切换成“打工青年”“失足妇女”“大二学生”“辍学生”等等。这些现实社会当中的“屌丝”弱势群体,在传媒纸上却常常创造奇迹,令人振奋。

  本来宣扬劳动致富、歌颂勤奋创业是大众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,无可厚非。但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放大、夸张,以至于让人看到新闻版以为是广告版,看到新闻稿以为是软文稿?

  就拿重庆某报的这篇文章来说吧,阅读完标题,你肯定会一味地称赞这女孩真了不起,真厉害,然后被“骗过”。可仔细读完全文,你会发现一点都没有记者标题和导语里说的那么夸张。

  让我来大致还原下这个故事。重庆某大二朱姓女生趁着寒假假期放弃休息,借来姑妈家的烧烤摊工具,和妹妹一起每天从早上六点摆摊到晚上十二点,不眠不休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工作,共赚到了一万七千多元,刨去成本净收入一万一千多元。

  也就是说,她和妹妹一天工作18小时,这样一个月的工作时间,实际上是相当于一个人工作了三个月,两人加起来就是一共六个月。六个月赚了总共一万块钱,且烧烤摊的一套工具还是姑妈免费提供的。那这样看,你是否会觉得还好,正常了很多呢?

  诚实劳动当然需要歌颂,但有些标题实在是取得有那么点耸人听闻,甚至不太负责任的意思。试想真有涉世未深的青年据此效仿辍学去卖烧烤去了,是否有所不妥呢?

  我们在处理这类新闻的时候,又是否应该既从感情的角度,又秉持理性的态度,客观地去报道呢?就像这件事,事迹本身比数字更能打动人,报道却只是处处凸显数字。

  细节比传奇动人,有时候真的如此。客观没什么不好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上海地摊网

GMT+8, 2024-5-3 06:04 , Processed in 0.140625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特别声明: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至互联网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

工信部备案编号: 粤ICP备14004025号-1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